•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港台电影
  • 李安流泪昆汀致敬:邵氏电影的光影长河
  •   在很多地方的高校和中学,应该都有这样一幢楼,它们功能各异,有的是教学楼、图书馆,还有的是办公楼、体育馆,又或者是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但不管用途如何,它们都有着同一个名字——逸夫楼。

      提到逸夫楼,就不得不带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以慈善事业和影视产业闻名全国的商人邵逸夫,他的百岁人生与中国电影百年历史有着高度重合。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开埠以来,很多宁波人跑到上海经商,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邵家就是从宁波到上海经营颜料生意的家庭,八个孩子中,有四个儿子成了文艺青年,后来都投身娱乐圈,兄弟四个给自己改了名字,听起来颇有诗意:醉翁、邨人、山客、逸夫。

      说起邵逸夫从事电影事业的领人,还得数他的大哥邵醉翁。1925年,醉翁放着好好的律师和银行经理不当,开起了天一影片公司,并把二弟、三弟和六弟拉过来帮忙,分管总务、发行和摄影。

      和其它电影公司不同,天一公司走的是大众娱乐线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在好莱坞影片风靡上海滩的20世纪20、30年代,“天一”还打出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广告语。独树一帜的古装稗史风格不但广受欢迎,还直接影响到了后来邵氏电影的拍片类型。

      光有独特风格不行,还得有与时俱进的技术。1931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三部有声电影,天一拍摄的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就是其中一部。1933年,看准粤语片在东南亚的号召力,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了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

      讲到天一公司在东南亚的业绩,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那就是天一被竞争对手六合公司排挤,不得不远赴南洋突围,另辟蹊径。事实上,早在六合公司成立前两年,天一已经在筹备拓展南洋市场了。1926年六合公司刚成立不久,邵醉翁导演的《义妖白蛇传》,在南洋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站稳了脚跟。因此,天一远赴南洋寻找商机,并非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主动出击的结果。

      邵氏兄弟所具备的国际视野,在天一时期就已经凸显。从3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在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建立影视网,邵逸夫还远赴好莱坞和欧洲考察,并在南洋地区将毁于战火的原有戏院进行改建和扩建。当时的天一公司有英美影片发行部,亦购入印度影片发行。

      电影公司有风格、有技术、有国际视野和开拓,没有包装明星的手段,想要取得好成绩也是不成的。胡蝶、吴素馨曾经是天一的台柱子,二人离巢后,天一力捧陈玉梅为当家花旦。1933年的电影皇后选举活动,陈玉梅惜败于已经跳槽明星公司的胡蝶。1934年再次评选时,天一公司收购了所有刊登选票的,用作弊的办法把陈玉梅顺利捧上“电影皇后”之位。此后天一公司扬眉吐气,“电影皇后”也成为公司的活招牌。

      1958年邵逸夫赴港创办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接替二哥成为邵氏的掌舵人,与新加坡商人陆运涛创办的电懋公司展开激烈竞争。但是一件事情彻底改写了陆运涛和邵逸夫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电懋与邵氏双雄争霸的局面。

      1964年,第十一届亚洲影展在台北举行,陆运涛参观完台中,乘坐飞机返回台北途中,陆运涛夫妇在这次中死亡,电懋公司元气大伤。

      “电懋”解体后,“邵氏”就成了当时华语电影届中唯一采取好莱坞片厂制的大公司,是名副其实的“东南亚电影王国”。

      “邵氏”旗下有众多的签约明星、分班制的导演及编剧、大型片场和冲印厂,在东南亚甚至拥有自己的数百家戏院,在制作、发行、公映及宣传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从电懋高薪挖来的女星林黛,曾四次夺得亚洲影展影后桂冠。1964年,林黛身亡,参演的《蓝与黑》成为遗作。邵氏在宣传时,打悲情牌,呼吁影迷观看此片,“林黛不朽的艺术遗产,没有更珍贵的东西可以比拟,林黛在拍《蓝与黑》的尾声时逝世,因此看了 《蓝与黑》就是等于看了林黛生命结束之前最后的镜头”。

      实际上,林黛遗作《蓝与黑》的部分内景还未拍完,需要找到外形气质接近的女演员作为替身完成拍摄,邵氏看中了与林黛相像的杜蝶。片子拍完之后,邵氏又将杜蝶塑造成“救场如救火”的义气女星,并以她为主角继续拍摄了其它影片。

      林黛的闺蜜乐蒂,当年从长城跳槽邵氏,因纤细美艳又娴静温柔的气质,主演李翰祥的几部古装片《儿女英雄传》《倩女幽魂》等,火速得到“古典美人”的称号。不过遗憾的是,乐蒂最终也了,那是她离开邵氏以后的事情。

      1956年,内地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后引起轰动,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因唱词易懂、唱腔优美而一夜之间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同年,该片在上映,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直接了50年代末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诞生。

      李翰祥是邵氏黄梅调吃螃蟹的第一人,从1958年的《貂蝉》至1977年林青霞、张艾嘉等众星云集的《金玉良缘红楼梦》,邵氏在20年内共拍出三十余部黄梅调电影。

      1962年,一部对邵氏、观众和后来的电影人都极为重要的黄梅调影片拍摄完成,那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次年《梁祝》在中国连续上映半年,掀起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当时观众席中有一位9岁的小观众,多年以后这个受到启蒙的小男孩也了电影之,他就是两夺奥斯卡的导演李安。

      与乐蒂搭档、反串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凌波,更是凭借中性气质,在港台收获了一大批粉丝。这部黄梅调影片在第二届金马上夺得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乐、最佳录音、最佳彩色摄影,同时也为凌波带来一座“最佳演技特别”。因为凌波虽是女性,扮演的却是梁山伯的男性角色,既不能算影帝,也没法当影后,只得别出心裁来了个“最佳演技特别”。此后,凌波在邵氏还分别主演了董永、花木兰等性别迷离的角色,粉丝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她。

      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卖座,连带使邵氏女星地位和片酬都要高于男演员。一直到胡金铨、张彻、楚原的邵氏武侠片盛行之后,这种情况才反转过来。王羽、姜大卫、狄龙、傅声等男明星在影片中居于主导地位,除了“武侠皇后” 郑佩佩一人可以与男星抗衡之外,影坛的女演员开始在重男轻女的模式下工作。

      50年代,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几位重要人物梁羽生、金庸、古龙陆续推出重磅作品。60年代,美国西部片、间谍动作片开始走俏,而黄梅调电影日渐没落。

      胡金铨的《大醉侠》《龙门客栈》和张彻的《独臂刀》《金燕子》使邵氏电影改观,实践了邵氏的“武侠世纪”。

      至今仍活跃于影视圈的老牌艺人郑佩佩,是出身邵氏的动作明星。在宣传方面邵氏侧重她的打女形象和勤学敬业,在事业的最高峰,郑佩佩接连拍摄了《金燕子》《玉罗刹》等14部电影。而中国内地观众对她在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华夫人和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碧眼狐狸两个角色最为熟悉。

      而当初那位在看黄梅调《梁祝》潸然泪下的少年李安,多年后也用一部武侠片《卧虎藏龙》向前辈交出了答卷。

      邵氏一手撑起东南电影的半边天,也捧红了一大批演员和导演,对明星演员和导演的个人发展不够重视,也渐渐对后起之秀起了倨傲。以至于后来发生李翰祥、邹文怀出走另起炉灶,错失李小龙和许冠文等票房明星的事情。加上林黛、乐蒂约满,邵氏电影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特别是邹文怀1970年出走后,组建嘉禾公司,带走邵氏的一些,一场对电影界影响深远的竞争拉开了序幕。主演《独臂刀》走红的王羽,跟着邹文怀去了嘉禾,然后参演嘉禾与日本合拍的《独臂刀大战盲侠》,因此爆发了邵氏与嘉禾的版权之争,昔日宾主邹文怀与邵逸夫对簿公堂,官司打了整整一年,以嘉禾败诉告终。然而,嘉禾却钻了个,继续用王羽拍残障武侠片,只不过不再用独臂刀的名号,改称独臂拳王了。

      1971年,当邵氏不愿屈尊赴美与李小龙谈合约时,邹文怀立即派人到美国,将李小龙招致麾下。结果凭李小龙一人之力,以《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几部影片,嘉禾打了翻身仗,在与邵氏的竞争中扭转了局面。

      李翰祥于七十年代重回邵氏,了风月片的拍摄模式。在他的《大军阀》中参演的许冠文,向邵逸夫提出自编自导并与邵氏分成的要求,但遭到断然,嘉禾适时向许冠文伸出了橄榄枝。此后许冠文在嘉禾拍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影片,连破票房纪录。

      李小龙逝世后,功夫片后起之秀成龙、洪金宝也与嘉禾开始了李小龙式的合作模式。 嘉禾出品的本土化粤语片有压过邵氏的苗头。再加上,70年代东南亚各地出现变动,建立起以本土电影为目的的壁垒,邵氏曾经最为倚重的东南亚市场逐渐萎缩。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和观众的口号,则慢慢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马来西亚财团在成立的天映娱乐有限公司,买下邵氏700多部电影的版权,着手进行数码修复并重新推向市场。那些影响过李安、昆汀·塔伦蒂诺、吴宇森、杜琪峰等人的佳片,不会随着邵氏退出历史舞台而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