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电影
  • 《上甘岭》甩《金刚川》街外加五个《我的战争
  •   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距今已经65年了,依然是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中,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去年的电影《金刚川》,没能超越它;2016年的电影《我的战争》,甚至不如《金刚川》。

      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爱情故事,说到底,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切入点要小,集中,以点带面。

      《上甘岭》选取的故事背景,是1952年10月份,美军与志愿军战略相持阶段中,发生在五圣山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历时43天,双方伤亡均过万人。美国战史称“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

      而此次战役地点,只集中于两个山头,不过3平方公里,但双方投入总兵力却达10万人,界战争史上,也属罕见。

      志愿军防御的两个山头,电影选取了其中一座,讲述那里9士们的英勇杀敌故事。一开始,《上甘岭》就赢了。

      反观《我的战争》,采取纪录片似的平推角度,从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始,历经五次战役,直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签署,如此宏观的视野,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内,故事如何能展开?只能选取几次战斗,蜻蜓点水般表现一下。这明显是犯了艺术创作上的大忌。

      《金刚川》避开了《我的战争》的失误,却矫枉过正了,进入到另一个极端:讲述故事的切入点是缩小了,但“修桥”这个点又太小了,实在撑不满整部电影的时间。西野花梨

      于是,就出现了同一故事情节,分三个角度重复讲述的叙事结构,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有注水的嫌疑。

      2、云山之战、冰雪长津湖、三所里和松骨峰战斗,以及后面的横城反击战、抗击秋季攻势,还有挖洞子和冷枪冷炮运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前苏联的《解放》,和我们上世纪90年代的《大决战》,并非电影艺术的常规化操作,拍摄这样的大制作史诗性影片,几乎集中了当时的电影资源,调动了全军的部队配合,史无前例。

      类似《大决战》那样的制作背景,如今很难再次呈现,换句话说,今天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谁模仿《大决战》那样的全景式叙事结构,将陷自己于尴尬之中。

      比如正在热播的《跨过鸭绿江》,即便有央视领衔的大制作,拍出来依然是室内戏占据大头,可以看出是创作时间的仓促,和投资规模的有限造成的。

      记得电影圈大佬王晶,曾说过一段往事:当年张艺谋导演拍《长城》时,进度到三分之一时,张导就已经意识到电影要烂尾了,但没办法还得硬着头皮往下拍......

      从、彭总到前线的狙击手,每一层级的人物塑造,几乎都是平均用力,平推着往前走,情节发展直线式的、随着历史进程往下演。我们从艺术角度看,这几乎就是一部由真人扮演的历史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