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人物
  • 最有意思的艺术家都在这里了这26部电影看完你会更爱他们
  •   虽然电影难以避免有戏说、夸张的成分,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观众也能从传记电影中了解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生涯。

      这部电影算剧情挺好看的,虽然有人说电影结局有点太琼瑶了,但是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的人生结局就是这么drama,几乎和电影里描述的一样。

      珍妮不到20岁时就认识了莫迪里阿尼,两个人很快就结婚,生了大女儿。可是莫迪里阿尼35岁就病死了,1920年1月24日病逝,伤心欲绝的珍妮在老公葬礼翌日,选择从五楼公寓的窗户一跃而下。最厉害的是珍妮那时候是个孕妇,都快生了,但她没有了莫迪里阿尼就活不下去,于是用跳楼结束她和她腹中婴儿的生命——真是只要爱情不要孩子的女人啊!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很好看,一个是描述的莫迪里阿尼和珍妮的爱情,另一部分是莫迪里阿尼与当时最火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

      电影里把莫迪里阿尼描述为毕加索的死对头,说他是当时唯一一个曾打败了毕加索的画家。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戏说程度比较大,为了制造冲突。

      不过电影非常生动地其中描绘了诸多现代派大师的艺术、落拓不羁,尤其是展现了当时混迹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画家圈子里的一批艺术家,包括毕加索、苏丁,里韦拉,还有雷诺阿。

      对于当时法国巴黎的酒吧文化、沙龙文化、艺术家和艺术代理之间的关系,都有所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20世纪初艺术的创作。

      莫迪里阿尼一直身体不好,肺有问题,加上他的性格,他一直过着着酒精和的放荡生活。但是这位艺术家长得是真帅,看看左图,超级有范儿。所以他爱女人,女人爱他也可以理解。

      电影中的一处细节也很有趣,就是莫迪里阿尼刚刚死后,他的几位艺术家好友在医院里用石膏帮他的脸做了一个模型,留下了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的真实肖像。这个片段也是真实的,现在莫迪里阿尼的死亡肖像就收藏在的哈佛大学美术馆。

      在这个电影中,大画家戈雅只是一个引子,不能算是传统的艺术家传记电影。我是因为波特曼小姐和影帝巴登才去看的,但电影拍得还不错。

      波特曼小姐就是题中“戈雅画作中的女孩”,但最后十分悲剧。而哈维尔·巴登演的士洛伦佐也好似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很有戏。

      左边是波特曼小姐的扮相,右边的是真正的戈雅的画作,这幅画现在在的美国国家美术馆。虽然戈雅只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配角,但是围绕着波特曼和巴登的故事却很具体地展现出来了戈雅所经历的西班牙国家和教的历史。

      1792年,西班牙的最高由掌控,为了杜绝法国潮流的影响,重裁判所来控制国内骚乱,士洛伦佐(巴登饰)是这场运动的领导人。这一段里面他出了的,教对于人性和人民的。

      弗朗西斯科·戈雅曾是西班牙的宫廷画家,自己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经历过二十余年的国家、战争、瘟疫,最后晚年的戈雅几乎完全听力,而且看尽疾苦,看到了人们竟然可以如此地对待自己的同类,于是他独自在内心的中。而这些问题却让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期。

      看这部电影,看尽了那么多的人性刻画,就会明白为什么戈雅会在晚年画出那么多的,吃人、死亡、战争的“black painting” 。

      这电影画面排得非常诗意,视角完全集中在了戈雅的身上。一开场,整个电影氛围就非常非常的艺术,可以说整个电影的舞台戏剧张力很强,不少镜头完全采用舞台剧的语言,而不是传统的电影语言。

      在美术设计上非常激烈、热情,常常是一片大红、大蓝、大绿。而且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非常赞,十分的西班牙。

      戈雅对女儿回顾了他人生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年轻时的野心勃勃,周旋于查理四世的达官贵人之间成为名噪一时的宫廷画师;生活过于放浪形骸,虽侥幸逃脱死神的却落下了耳聋的终身残疾;与妖冶动人的公爵夫人的一场热恋,但不得善终——公爵夫人因为一场宫廷成了斗争的品。

      电影一边叙述戈雅的一生,他失去了他一生中惟一爱过的女人,也厌倦了宫廷里追逐和的游戏。一边用电影展现了很多西班牙风情,市井气息,宫廷生活,上流社会的极致奢华。

      我记得有一场跳舞的戏,就浮光掠影地拍了快六分钟,没什么对话,基本没有情节,就是像个看官一样的细细打量人们的衣服、配饰、舞者、奢华的,视觉和听觉上都非常充足。

      从电影一开始,就像是观看一个小剧场的舞台剧。虽然外贸长得并不太像,但是马丁却把伦勃朗这个人物演活了,他的浪漫、情事,他和助手、女仆、商人之间的对话,包括他的艺术创作和职业生涯,都被诠释得活灵活现。

      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他在当时已经名气很大,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巨大的工作室,美满甜蜜的爱情。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后病逝,他十分伤心,生活开始有大转折。

      随之而来的是因为为射击手公会画家创作的集体肖像《夜巡》又被顾主告上法庭,使伦勃朗了事业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他开始陷于债务之中。

      这个电影的一大看点就是导演兼编剧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语言,他自己本身就是学会画出身,在许多电影里都有极强的艺术感,例如我们邬君梅姐姐演的《枕边书》(The Pillow Book),完全是一部可以当作装置艺术来看的电影。

      而这部《夜巡》简直就在用一部电影来解构什么叫做“伦勃朗光”,他还专门为这个电影拍了一个纪录片,阐述他是怎么用电影重现伦勃朗用光技巧的,因此,强烈的油画既视感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特色和卖点。这部电影还提名了威尼斯的金狮,我觉得算是艺术家传记类电影中一次不错的尝试。气质符合艺术家本人的创作风格。

      我也搞不懂《狂爱走一回》如此港风的译名是如何产生的,吸引我的地方是毕加索这个IP和男主,安东尼·霍普金斯。我本觉得毕加索这一生顺风顺水,没有发过疯,没有同性恋,没有被枪杀,就是玩女儿,能有什么看头,但看了霍普金斯的扮相就被征服了——果然是影帝,居然这么像。

      这个电影改编自 Arianna Huffington 所写的毕卡索传《Picasso:Creator and Destroyer》,主要表现了毕卡索的天才能力,无限的精力与才华,还有必不可少的、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

      这部片的精华是描述晚年的毕卡索,在他已62岁时依然精力充沛,与小他将近40岁的年轻女画家相遇,二人马上擦出火花。

      这是基于一段艺术史中真实的爱情故事,被广为流传。1943年,在一家餐馆就餐时,毕卡索见到了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画家,弗朗索瓦·吉洛,他被深深吸引了,主动上前介绍,并邀请她去参观他的画室。弗朗索瓦出身富家,酷爱艺术,也喜爱马术,当时才22岁,正在就读法律专业硕士学位。

      弗朗索瓦说:“跟毕卡索在一起就像烟花一样绚烂,他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只要他有兴致,能够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

      1945年,毕卡索抛弃了妻子,与弗朗索瓦一起到了法国南部。弗朗索瓦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毕卡索同居,两人继而展开一段长达十年的忘年之爱。她成为了他的缪斯,也成为了他的学生。

      但是毕加索似乎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男人,在这十年中,尽管毕卡索年岁已高,但完全是行走的荷尔蒙,无限热情与艺术大师的魅力让他身边不断出现新的女人。

      对此,弗朗索瓦十分痛苦,曾因此离开过毕卡索,但至始至终,两人还是无法分开。对于毕加索的自信与高傲,安东尼·霍普金斯真的是演得好,叼着烟画画的样子有模有样,诠释出这位现代大师的天才神光。

      这一部《弗里达》基本不需要介绍了,大家一想起来艺术传记电影应该都会想到这一部。觉得Salma Hayek 把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演活了,长得都很像,那浓眉毛和造型都完全复原了弗里达的生活。包括电影里对于里维拉的形象刻画也很逼真,许多镜头直接cosplay了弗里达的原画。

      18岁那年的车祸,和里维拉,这两大因素造成了弗里达的人生,这里面既有生命的悲剧也有孕育艺术的土壤。

      车祸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但车祸让她一辈子都跟病痛相伴。但也就是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使得她在绘画里找到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而里维拉也如同千万个艺术大师和青年文艺女青年的故事一样,一边是指导自己绘画的导师,一边从师生转变生的伴侣,但是艺术大师往往不把身体和心灵放在同一个女人的身上,于是他们结婚了,也是悲剧的开始。

      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时期,他们狂热地着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

      电影中还表现了弗里达与托洛斯基朦胧的爱恋,以及她的女同性恋情结,这些点滴让她的感情史也一样值得一看。

      记得小时候,我就在CCTV6看过这个电影,现在再看,哎,只能感叹连翻译界都不给女性艺术家一条活啊。这电影名叫《卡蜜儿·克劳戴尔》,明明是一个讲述女性艺术家的电影,但就是离不开罗丹的,非要翻译成《罗丹的情人》才有卖点不可。这个决定简直就是罗丹和卡蜜儿的真人真事啊·。

      卡蜜儿·克劳戴尔自己就是一个十分有造诣的艺术家,酷爱雕塑,大师,只是因为爱雕塑不小心爱上了糟老时期的罗丹,而罗丹也非常爱她,(那么美那么有才能不爱吗)。

      同时,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性想要当一个艺术家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卡蜜儿·克劳戴尔似乎怎么也摆脱不掉罗丹的阴影,被贴上了“罗丹的情人”、“罗丹的模特”这样的标签。

      左图就是卡蜜尔的真人,非常美丽,而且和罗丹在一起的时候也非常年轻;右图是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饰的卡蜜尔,那份清澈的眼神非常传神,有几分苏菲·玛索的感觉。我觉得罗丹人品满差的,哎,卡蜜儿真是可怜,和他在一起那么久,但是罗丹最后却和一个更有钱、更会打理他生活的老女人结婚了,于是真爱的卡蜜儿成了“情人”。

      而且,卡蜜儿的雕塑作品真是很棒,如上图《华尔兹》(1889-90)。我在不少美术馆都看过她的雕塑作品,和罗丹的放在一起,一点也不比大师的差。

      最后,卡蜜儿的人生结局也很惨,等不到罗丹,而且被大婆,嘲笑,最后一个颇有才华的艺术家就疯了,一直住在疯人院。还好,罗丹死前发现,立下遗嘱,以后把自己的雕塑艺术都捐出去,成立“罗丹美术馆”,而美术馆内也必须放卡蜜儿的作品,这才给卡蜜儿出了口气。

      此片的主角是现代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他的雕塑,那些细长的人像作品,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满身炮灰,又像是被烧焦的火柴梗,几乎是世界上最贵的现代雕塑,曾被拍出了2亿的价格。这个电影挺新的,杰弗里·拉什饰演的贾科梅蒂非常神似,而且对艺术家工作室的还原程度高。

      故事发生在1964年巴黎,贾科梅蒂的个展盛大开幕,艾米·汉莫扮演的美国艺术评论家詹姆斯·洛德(James Lord)慕名而来,当他旅行至尾声时,竟意外受到贾科梅蒂的邀请:当我的模特儿,几天就好。出于好奇心,詹姆斯答应了他的请求,却没想到贾科梅蒂在这一幅肖像画的过程中状况百出。

      暴躁,执拗,不自信,狂喜,不知所措,种种展现了贾科梅蒂纠结而有趣的创作过程,一有说有笑,最终这份肖像画延伸出一段怪诞的友情,我觉得看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两个人的“尬聊”,贾科梅蒂的性格展露无遗。同时,片子里又有浓郁的巴黎情调,很喜欢。

      而且这也是一段艺术史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左图就是最好贾科梅蒂完成的詹姆斯的肖像,右图是贾科梅蒂的照片。总之,又有趣又能了解一下艺术家,这个电影我挺推荐的。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展现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Edvard Munch)的一生,电影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

      说实话,这部电影非常的长,三个多小时,非常沉闷缓慢,基本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自然时间顺序,要不是热爱艺术家的话,这部影片其实很难看完。但是,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聚焦于蒙克的人生本身,记录了他的早期岁月,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因此很能理解蒙克的灰暗创作。

      此片的男主角和蒙克颇有几分相似,而且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忧郁也和许多蒙克的自画像相似。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后来最喜欢的姐姐也死了,再后来父亲死了,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

      影片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参与的一些活动。导演沃特金斯认为,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挪威拍摄这部影片。

      这个电影里面可以看到很多蒙克的画作,电影质感和画作的色调、构图、氛围也很契合。该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

      但美国《时代》在评论中,用到了“”一词,的确,这部电影很慢,很闷,加上1884年的挪威就是灰暗,蒙克的心也很灰暗,所以并不是一个激动或是“好看”的电影,但却是了解这位画家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高更的人生本来就很精彩了,所以关于高更的电影不少。就连毛姆都写了《月亮与六便士》来抒发对于高更的情感与。月亮就是一种对艺术的纯粹的、热烈的需要,而六便士就代表对于物质生活、对于社会生活的不屑和放弃。

      这个电影基本就讲述了高更的“月亮与六便士”,1891年,高更在巴黎的艺术圈已小有名气,但为文明社会的与矫情感到厌烦。对于原始世界的渴望他离开家中妻小,来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寻找心中的月亮。

      电影里充满情感地展现了高更追寻已久的自然、野性、纯粹的生活,大溪地的女人、男人、自然与被展现无遗,十分令人向往。

      尤其是重点刻画的原住民女孩德胡拉,还与高更产生了感情,她的形象确实很像高更画里面的女人。看完这段故事,能够更好的了解高更的传奇艺术,看看这座远方的岛屿,为什么最后成为了他灵魂的故土。

      我觉得这是一部极佳的艺术家传记影片,看看海报就知道本片对卡拉瓦乔的作品的致敬做得多到位。导演是英国的先锋派导演,德里克·贾曼,贾曼本人也是一名画家,很懂画,他怀着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心理,做了大量研究,对这位传奇画家的私人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拍了这部电影。

      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马上就因为惊人的画技而出名。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材料描述他大约3年前的生活方式,说“干两周的活儿就能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

      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了一个年轻人,人家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仓皇失措,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有不明来历的对头要来取他性命。

      这个电影就着重描述了艺术家的生活片断,对于同性恋身份,犯罪与逃亡,与艺术创作的天才,都有表现。而且导演极富才情地把卡拉瓦乔的作品融入了电影语言,而且超多明星的,简觉上不要太享受。本片获得1986年国际电影节银熊,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

      「卡拉瓦乔擅长处理细腻的光与影变幻,人生当中也充满了与的强烈对比,他品行不良,是的杀手、是晕素不忌的杂交狂、是易怒的酗酒鬼、是妓院和酒馆的老主顾,但他剑术卓越并勇于传统;同时,他是个的机会主义者,不利用财富及贵族权威达到他的目的,但他却拥有的知识,热衷于的探讨,并永远站在贫穷人民的那一方,广受穷人和社会底层人们喜爱。」

      他将一生奉献给真理及,他的画作和人生都充满了光与暗、与非、神圣与、爱与、创造和、生与死。

      正如这部电影的中心,也紧紧环绕这些元素运行。本片是《神秘旅行》义大利男星亚力希欧波尼最新力作,由《现代录》传奇摄影大师维多里欧史托拉洛掌镜,《邮差》金配乐大师易巴卡洛夫谱曲。

      乔治娅·奥基弗是美国最著名的女性画家,也是最早被艺术界承认的女性大师,她的艺术创作和她的自己的生活,都展现出女性的意识。

      作为一个个性、才华横溢、坚韧不屈、自信自强的先锋女性,画面很有辨识度,多为大花朵、岩石、海螺、沙漠、动物骨头。

      她和美国摄影师Alfred Stieglitz在一次偶然后相爱,但时候Stieglitz是已婚,最好两人相处并不愉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艺术家之间的心心相惜让两人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近,最后Stieglitz与前妻离婚,并和奥基弗结婚,成为了美国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时期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夫妇。

      两人之间的爱情虽然璀璨,但却犹如划过夜空的烟火,无法持久。随着乔治娅的名气越来越大,无法望其项背的史地格兹感受到了被抛弃的滋味。在反复的争吵和中,乔治娅与史地格兹的感情终于走到了尽头,离开成为了乔治娅唯一的选择。这片子是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讲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艺术家的一生。

      虽然我不很不喜欢雷诺阿的作品,因为在法国印象派的大师中,他的作品看起来最油腻,但是喜欢印象派艺术的人,还是可以看看这个电影。

      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法国,著名的印象派艺术家雷诺瓦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那时候,雷诺阿已经是大画家了,名气在外。但是妻子的去世,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儿子在战争中身负重伤,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迈的雷诺瓦日渐消沉,一蹶不振。

      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安蝶尔的模特出现在了雷诺瓦的生命之中,安蝶尔的年轻和美丽让雷诺瓦的生命再度到了春天。

      之后,让雷诺瓦回家养伤,他于安蝶尔的美貌,对其一见钟情,然而,让雷诺瓦没有想到的是,他炙热而强烈的感情却令父亲再度坠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雷诺瓦将这份痛苦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一幅幅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从他颤抖的手下诞生了。

      这是一部关于画家克林姆特的虚构传记电影。古斯塔夫·克林姆特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的奠基人。克林姆对性和女性的之美做出了大胆的描绘,对于的质疑和争议报以强烈的和不屑态度。

      电影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克林姆特的画作被当时的文艺界所肯定。然后爱上了一个女演员,然后又冒出了好多女人,女仆,女学生,爱慕克林姆特的女人很多,她们是他的模特、情人,而这是真的。克林姆特的一句名言就是,“我爱女人,我爱很多女人”。

      这部《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J. M. W. Turner)的艺术创作。我觉得挺好看的,尤其是对于透纳那个像大熊一样的,气喘吁吁的形象描述的很好。虽然透纳其貌不扬,甚至是很,作画时用指甲抠,用手指涂,甚至在画上吐口水,但是他对于艺术创作永远认认真真,充满创作。

      透纳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本片也非常生动的表现了上流社会、底层社会的生活风貌,包括学院派(academy)也就算是专业画院的机构组织,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沙龙制度的艺术展览形式。

      然而,即使透纳那样的桀骜不驯,气喘吁吁,夸张,但他的艺术还是征服了时间,他似乎只关心画画,对家人和爱情根本不感兴趣。

      他一生佳作累累,刻画出充满情感的日出、日落,风暴、大海,风景画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本片活灵活现的展示了透纳的性格,创作过程,看到了这个被英国人视为“最伟大的画家”的艺术怪人。

      这个电影应该是人尽皆知了,也让维米尔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画家之一。斯嘉丽·约翰逊 饰演的女仆也是她在荧幕上塑造的最深入的一个形象。

      此片戏说的成分很高,尤其是二人的情感部分,不知道真实的成分有多少。但是,电影画面感很好,尤其是对于维米尔的画作氛围诠释的很唯美。

      这一部电影不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那部著名的“摆拍”纪录片,而是一部传记电影。波洛克的人也是很传奇,迅速蹿红,脾气火爆,他老婆也挺奇葩,然后他本人又常年抑郁,严重酗酒,最后还死于酒驾。看多么的适合拍电影。

      不得不说,艾德·哈里斯喜欢波洛克,本片自导自演,而且很多画面高度还原波洛克的那部纪录片,看电影截图简直一模一样,傻傻分不清。

      作为当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人物,波洛克用“滴画”的形式展现了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他当时成为美国人目中的艺术明星,被《生活》封为“美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但波洛克一直在怀疑,加上抑郁,不稳定,对社会文化和其他艺术家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怨愤的生活逐渐他的婚姻、事业、,直到最后酒驾,享年44岁。

      梵高简直是永远的艺术史大IP,表现梵高的电影层出不穷。这是第一部,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扮演的梵高,演出了梵高的热情,天真。

      电影一开始展现了梵高早期的艺术创作,包括那些表现底层人民的画作。用画笔描绘他们的悲惨生活,但却得不到主流艺术圈的欣赏。

      多年来,弟弟提奥一直在经济上支持梵高,甚至为他资助高更去南方的所有费用。刚开始两人其乐融融,一起创作了很多高水准的作品,但因两人的个性互不相容,逐渐产生激烈争吵。

      高更试图离开,梵高为此受打击,试图持刀高更,高更仓皇而逃,梵高最终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孤独、贫困的梵高受病所,几度进入病院疗养。而他始终没有停止绘画,一直在等待大众的赏识,最终崩毁,结束了生命。 安东尼·奎因演了高更,凭此片荣获第29届奥斯卡金像最佳男配角。

      我推荐的第二部梵高电影,本片讲述了艺术家与他的弟弟提奥(Theo)之间的故事。提奥一直在经济上支持梵高,成为他的赞助人,也是他的支持。

      梵高把自己的作品全部都给了提奥,提奥热爱和尊敬哥哥的艺术,虽然自己也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心甘情愿地去支援哥哥。

      在和心理上,他都会及时给予的帮助。可以说,没有提奥,这根本也不会有梵高。而梵高的弟媳妇更是因为整理了大量的兄弟书信和梵高作品,把梵高的传奇一生介绍给了艺术节,才让见识和享受了梵高的艺术。

      「一部关于绘画创作的激动的影片,表现了著名画家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非常经历,也剖析了画面自伤的异常行为,正是在疾病的严重困扰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惊世之作。」

      第四部,梵高电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卷福演的文森特·梵高。本片由导演Andrew Hutton执导,是一部戏剧式纪录电影,并不是大荧幕语言,充满了舞台感,重现梵高绚烂而短暂的一生。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这位天赋异禀且卓尔不群的疯狂大师,而其弟提奥则由杰米·帕克(Jamie Parker)饰演。剧中的一言一语皆来自于梵高写给提奥及亲人的信件。

      本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入木三分的描摹再现,赢得了2011年在班夫世界节上的最佳艺术纪录片洛基大。

      其实这部电影展现了三个艺术家,分别是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演的达利,诗人加西亚·洛尔迦(哈维尔·贝尔特兰 Javier Beltrán 饰)以及电影大师易斯·布努艾尔(马修·麦克诺提 Matthew McNulty 饰)。是表现了三位艺术家在年轻时代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22年的西班牙,当时的传统价值正受到了新文化浪潮的冲击。进步青年洛尔迦和布努艾尔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达利则是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才华横溢而又害羞局促的达利很快引起了二人的注意,他们主动结识了达利,并带他参加各种小活动。

      渐渐地,达利性格中狂放不羁的一面深深地吸引着洛尔迦,心灵的契合和灵魂的相通使二人的关系向着爱情的方向发展。发现了这一切的布努艾尔把达利带去了巴黎,二人在后现代艺术中尽情施展才华。

      两人分道扬镳后了截然不同的道,洛尔迦成了当时反的重要带头人,而达利只于名利中,不关心。后来,洛尔迦却因斗争而丧命,达利闻讯悲痛不已,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情绪的画作。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画家,阿尔特米西亚(Artemisia Gentileschi)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在那个女画家十分少见的年代,她率先创作了许多极富才华与技巧的历史及教画。

      阿尔特米西亚出生在艺术世家,父是大画家卡拉瓦乔的者、著名的风格主义画家,奥拉齐奥。他从女儿小的时候就带着她一起作画,阿尔特米西亚对于艺术和历史故事耳濡目染。

      后来,父亲聘请阿戈斯蒂诺·塔西做阿尔泰米西娅的私人教师,然而在1611年,老师塔西却了阿尔泰米西娅,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伤痛。她后来创作了一些女性复仇为主题的绘画,就反应了早年的这一段痛苦经历。

      这个影片荣获1998年金球最佳外语片提名。讲述了女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凄美爱情故事,在艺术上的追求,一个女性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工作面貌。可以作为一部艺术类的女性主义电影来看。

      本片的艺术家主角是英国著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而电影最大的亮点是007大帅哥·克雷格(Daniel Craig)演的一位小偷。他潜入画家培根(德里克·雅各比 Derek Jacobi 饰)的画室中行窃,却被培根逮了个正着。令007感到意外的是,培根并没有向其他人那样报警或是痛揍他一顿,反而是对他一见钟情。

      于是,007和培根开始了出双入对的生活,他的英俊脸庞和诱人身体不仅成为了培根艺术创作中的“缪斯”,更被培根大方地介绍给了他那些千奇百怪的艺术家朋友们。本片中有007的超精彩镜头。同时,也展现出了培根复杂而癫狂的内心。

      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也是一个超级传奇的艺术家,1912年4月13日,席勒涉嫌诱拐十三岁的少女,塔特娅娜·冯·莫泽希而,遭唾弃,这在艺术史上确有其事。而他的作品也是了诸多的人体、情爱、扭曲的肢体,在艺术史上也是争议不断,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认为伤风败俗。

      本片就从席勒开始,其女友兼模特瓦莉四处奔波为他找律师,但他最后仍因其画作有伤风化而遭法院裁判,一幅画作更被付之一炬。出狱后的席勒继续以从前的方式创作,也作为志愿兵参与到一战中,然而,伴随着他商业上的日渐成功,与瓦莉的长期感情和与伊迪特的婚姻均未能善终。

      席勒的作品具有签名式的个人风格:人体的变形与扭曲,和皮肤上透出来青色或紫色宛若伤痕。同时,他的作品鲜有背景刻画,人物的形态和关系就悬置在画面中,如同不经意的一瞥,也如同定格的时间切片。看完本片会更好地理解席勒的作品。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